close
在冰山頂層,人們看見的往往是表面行為,而對應出來的回應方式
(成為應對姿態)分為5種。
1~4種(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是比較不好的應對方式(姿態),
第5種(一致型)才是健康的
。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042.gif)
![1-02.jpg 1-02.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pixjohnnet/1588128313-1597306024.jpg)
1.
指責型的應對姿態: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angry_smile.gif)
總是用否定、命令的方式來溝通,這不是在表達自己。
2.
討好型的應對姿態: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026.gif)
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總是唯唯諾諾,以「好」、「答應」來溝通,
這並不是表達自己。因為討好者擔心,
一旦表達自己,就得不到他人的重視、愛與價值。
3.
超理智的應對姿態: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015.gif)
為了得到被認同,溝通時總是爭辯,
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但這並不是表達自己。
我覺得這裏說的不是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是封閉自己與他人交流的意願,
不看重自己的感受,也不重視對方的感受,只在乎贏得爭辯。
說實在的,爭贏了又怎樣,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的意思應該就是這樣。
4.
打岔型的應對姿態: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忽略他人。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019.gif)
面對壓力,溝通時不表達自己,就是以「不溝通」來溝通。
這有點饒舌,簡單來說溝通者面對壓力時不想面對,
就以岔題的方式來回應。
例如,開啟另一個話題來轉移原本的壓力,或是作別的事來逃避溝通,
以「忽略」來回應,應該都是這一類的方式。
5.
一致型的應對姿態: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017.gif)
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也懂得聆聽別人的意見。
分享完了薩提爾的溝通姿態,我回想有一天早上,兒子剛起床,
在客廳讀書時沒有戴眼鏡(我幾乎每一天都要提醒他這件事),
我生氣的責備他,兒子也不爽我,我們陷入又一次的彼此賭氣中,
不知怎的,那時我覺察到自己的姿態(
指責型),
![](https://s.pixfs.net/f.pixnet.net/images/emotions/angry_smile.gif)
我停頓了一下(停頓是很重要的技巧,之後有機會再聊)。
我試著去探索自己的冰山:我為何生氣?
那是因為我希望他的近視不要再加深了,
而我不希望他近視加深是因為我愛他。
所以當我意識到既然我要兒子戴眼鏡是因為我愛他,
但當我生氣地責備他時,兒子一點也感受不到我的愛。
於是我停頓了這一下,發生了改變的契機:我調整了我的應對姿態。
我再次開口,這次語氣明顯和緩許多...
我說:「我希望你看書時可以戴眼鏡,
我再次開口,這次語氣明顯和緩許多...
我說:「我希望你看書時可以戴眼鏡,
是因為我希望你的近視不會變嚴重,因為爸爸愛你,
所以希望你的視力不要再變嚴重。」
我的兒子沈默了一陣子,接受了我這番話,
我的兒子沈默了一陣子,接受了我這番話,
霎時我們的關係和緩了下來,感覺我們之間的愛的連結又接上了。
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對自己和諧、對他人和諧、對情境和諧,
是一致型的應對姿態,也是最自在的姿態。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